中国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于1980年登上银幕,开创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先河。这部划时代作品的创作历程充满传奇色彩,其源头可追溯至童恩正197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这部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文学作品,经沈寂力荐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相中。在文学部负责人石方禹的鼎力支持下,沈寂与童恩正仅用四昼夜便完成了剧本创作。
面对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科幻片领域,多位资深导演望而却步。最终,在沈寂的极力游说下,毫无执导经验的张鸿眉临危受命,担纲这部开创性作品的导演工作。演员阵容汇聚了当时配音界的翘楚:乔奇塑造的马太博士、乔榛演绎的青年科学家陈天虹、邱岳峰诠释的跨国公司经理布莱歇斯。值得一提的是,经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举荐,当时从事裱画工作的马军勤获得出演女主角赵梦娜的机遇,并由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为其献声。
展开剩余55%影片取景与制作同样充满挑战。为呈现小说中神秘的马太博士岛,剧组远赴福建漳州东山岛的东门屿取景。这座当时尚未开发的荒岛,需要剧组每日搭乘海军登陆艇往返。而马太博士的海底实验室则是在摄影棚内精心搭建的,美术团队广泛借鉴国外资料,打造出极具未来感的视觉效果。
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与有限预算,特效制作面临巨大困难。那些划破天际与深海的红色1"死光1",实则是特效人员逐帧手绘在胶片上的艺术结晶。影片高潮处岛屿被核爆摧毁的震撼场面,创作团队另辟蹊径:将黄土倾入注水玻璃缸中拍摄扩散过程,再通过画面倒放形成逼真的蘑菇云效果。
在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大胆采用早期电子合成器模拟科幻音效,这一创新实践使本片成为中国电影电子音乐发展的开拓者。从文学原著到银幕呈现,《珊瑚岛上的死光》的诞生过程,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突破创新的勇气与智慧。
发布于:福建省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