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一名学生恶语中伤国乒冠军,甚至恶搞外号、编造虚假信息进行抹黑,言论恶劣到令人愤慨!这名学生究竟是如何做出如此不当行为的?更让人感到讽刺的是,他竟然还是乒超赛事的志愿者,按理说,他应该离体育精神最为接近,怎么就成了键盘背后恶语相向的“喷子”呢?事态愈演愈烈,校方表示将严查此事,但更让网友关注的是,背后敲击键盘的暴力言辞,难道就能置身事外,不需要承担责任吗?
事件起因是厦大外文学院的学生陈某某,他以“向阳花”为网名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布对国乒选手王楚钦和孙颖莎的恶意评论。言辞之恶毒,让人无法直视。他不仅恶意讽刺选手外貌,还凭空捏造不实言论,甚至将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贬低得一文不值,最后竟然无耻地声称:“我就骂,你能咋地?”让人不禁愤怒:难道因为这些运动员是公众人物,就可以随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吗?
诚然,对于比赛的看法不同,提出一些理性的意见本应无可厚非。如果有人指出王楚钦在某场比赛中的战术不当,或是孙颖莎某次击球失误,理性讨论是值得欢迎的。然而,陈某某却将其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层面,毫无底线地将社交平台当作了发泄不满的“骂街场所”。网友们纷纷截图并愤怒留言:“这是人能说出来的话吗?这简直是给厦大的名声抹黑!”“志愿者竟然做出这种事,真是给体育圈丢人!”
展开剩余69%更令人费解的是,陈某某作为乒超志愿者,理应了解运动员为比赛付出的艰辛。比如王楚钦为了提升反手能力,满胳膊贴满了肌效贴;孙颖莎不到20岁就带伤参加奥运会,这些都是对胜利和荣誉的不懈追求。即便不喜欢,至少也应给予运动员足够的尊重,理解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然而,这名学生却将那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当作发泄不满的对象,这分明是一种恶意中伤,而非理性的批评。
厦门大学对此事反应迅速,立即表示将展开调查,并引用校规表示:“若侮辱他人造成恶劣影响,将给予严重警告或以上处分。”这种态度值得肯定,但网友们并不完全满意:“校规能管得了,法律也得出手!”《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是违法行为。那么,难道只因为藏身在屏幕后面,言语恶毒就能避开法律的制裁吗?
有人可能会辩解说“年轻人不懂事,骂几句也没什么”。这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一个能考入985高校的学生,难道连“尊重”二字都不懂吗?其实说穿了,这种行为只是觉得“骂运动员没有代价”——他们是公众人物,所以可以忍受骂声;而自己躲在虚拟身份背后,别人无法追责。然而,这种恶意的语言攻击和当面骂人没有区别,甚至可能伤得更深。运动员们承受着赛场上的巨大压力,还得承受来自不明身份网友的恶意中伤,试想谁能接受这种恶意的指责?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网络暴力如果蔓延开来,体育圈将变得无法想象。前不久,一位运动员因一场失利遭遇网暴,甚至关闭评论;还有运动员被恶意编造谣言,迫使教练出来澄清。竞技体育本应展示拼搏精神和汗水,但却被这些“键盘侠”闹得鸡飞狗跳。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关注体育,是为了看到运动员的努力和坚持,而不是看谁的嘴巴更脏!”
此次事件也提醒了高校,单纯传授知识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与责任感。作为顶尖学府的厦门大学,理应培养出具有格局与底线的学生,而不是那些只会在网络上躲藏、发泄情绪的键盘侠。如果真的查实是这名学生的行为,学校不仅应对其进行处分,更应让他接受“品德教育”,让他明白,无论学历多高,如果缺乏对他人的尊重,那么就算是个无足轻重的人。
此外,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责任。那些低俗的言论为何能在网上存在那么久?相关审核机制到底做了什么?如果能够及时下架这些不良内容,或许就不会引发这么大的风波。要想真正治理网络暴力,不能只等事后追责,平台也应提前拦截这些带刺的言论。
如今,大家都在等待调查结果,但我们关注的并非是谁被处分,而是希望看到一个明确的道理:无论你是谁,无论你面对谁,说话时都必须有所分寸。运动员们为国争光,理应受到尊敬与保护;而躲在屏幕后攻击他人,则应为自己的言辞付出应有的代价。
正如一位资深球迷所说:“我看球三十年,经历过无数胜败,但从未见过如此低劣的言论。如果连这些为国家拼搏的人都保护不了,那社会的良心就真的没了。”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所有“键盘侠”提个醒:敲出去的字无法回收,犯下的错迟早会有代价。
发布于:山东省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