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擎起信仰之炬,滚滚延河水奔涌初心之志。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一所特殊的“窑洞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孕育了无数热血军魂。8月23日,黄鹤之星领航班延安红色研学开启第三站征程,学员们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瞻仰在黄土窑洞中诞生的享有“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美称的革命摇篮,触摸泛黄讲义上凝固的硝烟,聆听斑驳课桌间回荡的救亡强音;登临宝塔山这座不朽的精神地标,远眺延河如练,感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如何穿透八十载光阴、依然激荡人心!
宝塔山下传承“抗大精神”
展开剩余95%首先,由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刘杰老师以《弘扬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题为学员们现场授课。大家不仅感受到了抗日青年去延安的革命激情与理想,也进一步了解到“抗大”建立的背景、培养出了哪些军事人才、对整个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抗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抗日先辈那一代人的事。只有依靠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才能让‘抗大’越抗越大。”
刘老师特别提及两名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与“抗大”的渊源,朝鲜人武亭与越南人洪水。1936年,武亭在红军大学进行战略学和党的工作研究。而后,他一面在红军大学(“抗大”前身)学习,一面在军官学校上课。从红军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司令部作战科长。1937年底,在接受了重组八路军炮兵的任务后,他作为八路军总部炮兵处主任建立了八路军的炮兵部队,并于1938年初出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长。在红军中,武亭作为炮兵的最高权威,是人所共知的。洪水曾担任红军大学教员,“抗大”成立后,洪水入“抗大”一科学习。1937年1月,洪水从“抗大”毕业,被分配到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民运部工作。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越南籍的洪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洪水成为中国唯一的外籍将军,也是为数不多的被授予三个一级勋章的中国少将。
当领航班的学员们坐在“抗大”纪念馆前的门廊里学习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边走边学”的“抗大”前辈们展开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第12期学员尹亚安感慨道,作为“革命熔炉,将星摇篮”,“抗大”用简陋的窑洞教室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材,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勇敢、牺牲”的精神内核。这种在战火中淬炼的“抗大精神”,早已融入“延安精神”的红色血脉。
学员们一致认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奋斗者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传家宝化作奋进动力。第11期学员王亮表示,从“抗大”学员到新时代青年,从“小米加步枪”到“星辰大海”,变的是一代代人的青春面孔,不变的是“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这,正是伟大复兴路上最动人的青春接力!
“抗大”熔炉淬炼革命理想
锻造10万余名军政干部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高等学府”,它就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它以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为校园,以星罗棋布的窑洞为讲堂;这所大学的教员没有高级职称,却汇聚了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讲授课程;建校之初,仅有3名专职教员,第一任校长是一名28岁的青年指挥员,学员是来自天南海北、一心救亡图存的革命青年,“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1936至1945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抗大”创造了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相继锻造出1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其中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该校培养的学员中涌现出316位将领,包括7位元帅、8位大将、26位上将、53位中将及222位少将。比较有名的有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苏振华等人,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座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
步入“抗大”纪念馆,领航班的学员们认真学习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人才的历史和艰辛历程,深刻体会英雄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崇高信念。讲解员介绍,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但沿途被蒋介石围追堵截,仅剩3万人,且军队干部也损失颇大。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技术水平,193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定县瓦窑堡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同日,第一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如此描述“红大”。1937年1月,斯诺笔下的这所“窑洞大学”跟随党中央进驻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培养抗日救国领导人才”为办学宗旨,向所有革命青年敞开大门。
穿过根据老照片复原的大门,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群映入眼帘,窑洞的质朴、殿堂的庄严与四合院的规整巧妙融合,尽显陕北传统建筑神韵。讲解员介绍,这里曾是延安县府学衙门旧址,背倚凤凰山,面朝延河水,坐西朝东的格局更显肃穆。殿堂式大厅中央,“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校风八字如金色火炬,环绕着八路军战士策马扬鞭的剪影,正中央“抗大”二字仿若穿越时空的宣言。历史陈列以“革命熔炉 光辉旗帜”为主题,通过“救亡图存 建立抗大”“政治铸魂 服务抗战”“抗大旗帜 插遍敌后”“抗大精神 光照千秋”四大篇章,400余幅历史照片与600多件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抗大”在党的领导下从烽火中诞生、在战火中壮大的光辉历程。
徜徉于纪念馆中,学员们耳边不时回荡着《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激昂旋律:“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共同的抗日救国理想,将这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汇聚在这所“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革命熔炉。“抗大”何以成为“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的军事学府?毛泽东一语道破:“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在党的领导下,“抗大”师生排除万难、自力更生,挖窑洞为教室、席地而坐膝盖当课桌,用野菜树叶充饥,以白土条为粉笔,用子弹壳自制蘸水笔,将敌人传单翻面当稿纸……
再艰苦的条件阻挡也不住海内外青年们奔赴延安寻找救国真理的脚步。“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诗人何其芳笔下的场景,正是抗战时期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真实写照。毛泽东曾指出,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从全国各地不畏艰险奔赴而来,这就是最好的考试”。这条朝圣之路布满荆棘——国民党设置重重关卡,坐牢、殴打成为家常便饭,但“只要心里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们跋山涉水、克服万难而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等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爱国将士也冲破封锁,在“抗大”熔炉中淬炼革命理想。
讲解员介绍,当“卢沟桥事变”的炮火震彻神州,中共中央紧急指示“抗大”第二期学员提前毕业奔赴前线。在庄重的毕业典礼上,毛泽东亲自为学员们题写临别赠言:“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这张承载着领袖嘱托的毕业证书,薄如蝉翼却重若千钧,化作“抗大”学员们刺向侵略者的利剑。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烽火连天的战场,用青春与生命诠释了“抗日救国”的铮铮誓言。
据统计,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延安如磁石般吸引着全国热血青年,短短两年间接纳3万余名学子,其中半数以上进入“抗大”深造。尤为瞩目的是“抗大”第四期,学员规模飙升至5500余人,创下建校以来最快增速。这所“窑洞大学”凝聚着全党全军的心血:毛泽东在简陋讲台上挥洒《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的哲学智慧,朱德传授游击战术精髓,周恩来解析抗战时局……
“抗大”学员们以“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苦学精神,将政治理论与军事技能熔铸为抗日利剑,随时准备奔赴烽火前线。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大”犹如燎原之火,将革命火种播撒到敌后战场。在西北的黄土高原、华北的太行山脉、华中的水网密布地带,分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校歌旋律回荡在各路战场。
“‘抗大精神’是我党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淬炼出的革命精神内核,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讲解员向领航班学员们讲述,这种精神诞生于1936年的陕北瓦窑堡,在敌后办学、边战斗边教学的实践中,形成了听党指挥的政治品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新时代语境下,“抗大精神”仍彰显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永恒价值。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精神”并未随着硝烟散去,而是熔铸进新中国建设的血脉: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到国防科技大学的尖端科技攻关,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化桥梁搭建,到黑龙江大学的边疆建设支援,“抗大”孕育的“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办学理念在新时代高校中绽放出新光彩。那些镌刻在“抗大”校史中的英烈忠魂,早已化作延安精神的重要基因,融入全军院校“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实践中。
今天,当强军号角响彻云霄,“抗大精神”正激励着一代代军校学员,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续写“为民族复兴而教、为强军胜战而学”的时代华章。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员们认真凝视着展柜中沉睡的历史文物——昏黄的煤油灯、干草编织的旧草鞋、上马作战的马镫、带有刺刀的步枪、封面朴实的刊物书籍、依旧熠熠生辉的学校徽章……当指尖隔着玻璃与这些文物对话时,大家渐渐读懂了“抗大精神”如何熔铸于一枚徽章、一本笔记、一把刺刀的肌理之中。第12期学员龚志华谈参观感悟时说:“要将‘抗大精神’践行至奋斗征程里,特别是对于创业者来说,不是逐利的短跑,而是坚守初心、服务社会的长征,企业竞争力不仅来自资本与技术,更源于团队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和因地制宜的创新智慧。这种精神价值,正是破解当代企业焦虑、重塑商业文明底色的重要思想支撑。”
宝塔山是延安的脊梁
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图腾
宝塔山,这座承载着北宋范仲淹“嘉岭山”题刻千年文脉的古老山峰,在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化身为革命圣地的永恒象征。九层八角宝塔上“俯视红尘”的箴言,与山下窑洞里闪烁的灯火遥相呼应,既见证着革命者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也铭刻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史轨迹。作为中国革命的精神地标,宝塔山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凝聚民族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丰碑。
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领航班一行来到位于延安城东南的宝塔山参观。登临其上,圣地胜景豁然铺展,高原雄浑气象奔涌而来,学员们无不感慨:“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这座海拔1135.5米的青翠峰峦,雄峙延河之畔,盛夏时节也非常清凉,山风裹挟着松柏清香、涤荡人心。作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的核心载体,这里既是革命文物与红色遗址交相辉映的精神殿堂,又是青山绿水与人文景观浑然天成的生态画卷。
宝塔山曾经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这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胜利的山、成功的山,一座激励着中华儿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满怀豪情、勇往直前、走向辉煌的山。现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道:“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讲解员介绍,相传在北宋年间,一代名臣范仲淹来到延安驻守边疆。他站在嘉岭山(宝塔山原名)上,望着广袤的山川,心中涌起万千豪情,大笔一挥,“嘉岭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镌刻在了山体之上。而山上那座标志性的宝塔,更是历经风雨洗礼,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宝塔原名岭山寺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塔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如今,寺院早已无存,只剩下这座宝塔,在悠悠岁月里,静静矗立,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硝烟,以及延安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当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老的宝塔瞬间成为了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它的名字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也是宝塔山。这些都足以证明宝塔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学员们注意到宝塔旁那口明代崇祯元年铸造的铁钟,讲解员介绍道:钟高150厘米、直径106厘米,上部镌刻佛教莲花纹,下部浮雕道教八卦图,钟声清越悠扬,可传五里之遥,故有“宝塔钟声三川闻”的美誉。“1938年日机轰炸延安时,这口原属太和山道观的古钟,被边区保安处移作防空警报器。当空袭来临,它便以穿透云霄的鸣响,为保卫延安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特殊贡献。”
此外,宝塔山上还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台、摘星楼、日本工农学校旧址、嘉岭书院、古城墙、古城寨遗址等文物古迹及古今名人诗词碑、纪念林等景观。学员们登高望远,合影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站在宝塔山巅俯瞰延安,这座革命圣地的古今交融尽收眼底:西北方向,延河如纽带,串联起清凉山密布的窑洞石窟与峡谷间崛起的现代楼群;南川河畔,气势恢宏的体育场馆与六大主题广场(曙光、星火、信念之路等)构成新时代的精神地标。
当人们的目光掠过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载体,1935-1948年的峥嵘岁月仿佛在眼前重现——从凤凰山麓的运筹帷幄到杨家岭的灯火通明,从枣园窑洞的《论持久战》到南泥湾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今日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延续着“延安精神”红色基因。
此情此景,学员们纷纷感慨发言。第12期学员汤新贤说:“来到了课本中的革命圣地,我非常激动,仿佛能看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这里艰苦奋斗的身影,他们怀揣着理想与信念,在这片土地上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拼搏奋斗。”第11期学员朱志明则表示:“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文/李安琪
发布于:湖北省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