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玛智控)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程中,80后科技尖兵刘清将青春与智慧扎根煤海,用一行行代码破解行业难题,用一项项创新守护矿工安全。作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北京天玛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开采事业部副总经理、“煤矿无人化智能开采控制技术卓越团队”带头人,他十六载春秋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煤矿开采技术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从“少人化”向“无人化”的跨越式发展,诠释了新时代央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逐梦煤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能源发展
2009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毕业的刘清,放弃了就职互联网“大厂”的机会,毅然加入了能源科技型央企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旗下的天玛智控。他深知,煤炭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面临着安全风险高、国外技术垄断等严峻挑战。刘清敏锐地认识到,这里正是计算机软件技术赋能煤炭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广阔舞台。“既是技术创新的探路者,更是能源安全的守护者”成为他初入职场的信念。
宁夏汝箕沟煤矿的第一次下井经历让他刻骨铭心。逼仄潮湿的巷道、滴答的渗水声、混着煤尘的湿热空气……矿工“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的描述让他深切感受到矿工的艰险。为了获取实验数据,他跟随团队在井下连续奋战十余小时,升井时汗水反复浸透的工装竟如雕塑般伫立,前胸后背交织的黑白纹路无声诉说着井下工作的艰苦。这让他坚定了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人手中,要把煤矿工人从危险恶劣的采煤工作面中解放出来的决心。
初入公司,刘清就投身到国产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发攻关。这被誉为煤矿“脊梁”的液压支架,其“神经中枢”——电液控制系统长期被国外垄断。他与团队紧密协作,克服传感器不稳定、程序功能不适配等难关,最终成功研发国内首套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并在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上实现超越。这段淬炼让他从一名从初出茅庐的新人迅速成长为团队骨干,坚定了用科技创新反哺传统行业、守护能源命脉的决心。
勇揭战榜:领衔攻坚煤矿无人化“珠峰”
“十三五”期间,国家能源革命战略将煤矿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向前台。把煤矿工人从危险恶劣的采煤工作面解放出来,实现无人化采煤,是天玛人的共同梦想。2020年,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实现综采工作面少人、无人操作。天玛智控党委果断发布“‘揭榜挂帅’——无人化采煤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向煤矿智能化的“珠峰”发起冲锋。刘清从7支团队中脱颖而出。作为团长,他签下“军令状”,以陕煤集团黄陵一号煤矿为示范点,攻关无人化智能采煤。公司给予他充分信任,授予他项目团队的组建权、技术路线选择权等“七项权力”。
刘清没有辜负公司党委的信任,他始终扎根现场,推进技术攻关。时值新冠疫情蔓延,正值攻关无人化采煤关键期。他身先士卒,平均每次出差均超过两个月。在矿区临时办公室,他精准梳理流程,管控应用风险;坚持“问题在现场,答案就在现场”,每天下井跟机调试,深夜复盘难题。
在刘清的感召下,团队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副团长李重重带伤工作,年轻团员婚期一推再推,团队成员常常下井一整天,深夜升井。面对困难,听不到推诿之词,听到的只有“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成为团队的精神旗帜。
最终,黄陵一矿成功建成国际领先的“地面三人操控、井下无人作业”无人化采煤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提高13.81%,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无人化采煤提供了新样板,标志着中国煤矿智能化开采迈入智能采煤新时代。
创新报国:锻造智能开采“国之重器”
刘清的科研生涯,就是一部中国煤矿智能化技术迭代升级的缩影。他带领团队致力于行业痛点,持续攻关无人化智能开采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2014年,实现“可视化远程干预”的智能化采煤1.0示范;2016年,达成“工作面自动找直”的智能化采煤2.0示范;2018年,开启“透明工作面”的研发,类比无人驾驶技术路线,研发基于规划截割的全智能自适应开采控制方法,将地质模型、采煤工艺与控制系统深度融合,构建以采煤机自主规划截割为主的智能开采控制系统,推动煤机装备自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整体技术进步。
刘清奔波于公司和煤矿现场。他主导开发地面远控系统,首创基于“机架协同”的高效开采工艺,提升薄煤层智能化水平,破解薄煤层难题。
在大采高工作面无人化开采方面,团队依托“煤油气共生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黄陵矿区实现采煤机记忆截割、支架自动跟机、运输集中控制,攻克防片帮、底软控制等世界性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综放开采技术方面,团队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自动放煤、记忆放煤等自动化放煤方法上实现创新,首次提出并应用放顶煤厚度雷达探测等四大感知技术,构建“放前探测-放中识别-放后监测”技术体系,打造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综放工作面群。
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团队无数次现场调研、数据分析、方案推倒重来的艰辛。刘清坚信:“问题源于现场,解决方案同样在现场。”团队的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薄煤层、中厚煤层、大采高等各类复杂恶劣条件工作面,切实将矿工从“脏累苦险”中解放出来,支撑了我国煤矿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转型。
铸魂砺剑:锻造能打硬仗的科技创新“铁军”
担任天玛智控技术研发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期间,刘清将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融入团队血脉。他深入推进党业融合, 通过支部共建,带领团队与煤矿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组建联合攻关小组,确保技术研发紧贴现场需求,将客户声音深度融入产品开发全周期。
在他的团队中,协作是底色,担当是自觉。“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成为解决难题的出发点。他倡导“舍得投入、宽容失败”,鼓励成员“放心去干、大胆去想”,为平均年龄不足34岁的团队提供了敢于挑战“难点”、突破“禁区”的沃土。艰苦攻关锤炼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科技创新“铁军”。
同事们评价刘清是“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为破解难题,加班出差是常态,他曾创下一年累计出差221天的纪录。“疏于陪伴家人,愧疚之情,萦怀难释。”每次提及孩子和家人,刘清流露出柔情的一面,但家人的理解支持是他坚强的后盾。他的奉献精神无声地感染着整个团队。
从液压支架国产化到无人化智能开采,刘清十六载如一日,深度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煤矿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他主持参与国家级、集团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论文22篇,荣获煤炭青年科技奖、“卓越青年”称号。
刘清的经历,是80后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奋斗缩影,是国资央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靠团队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煤炭工业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鲜活例证。他心怀感恩:“感恩这个伟大时代,感恩党的培养,让个人抱负与国家发展紧密融合。”展望未来,他豪情满怀:“我们见证了科技带来的福祉,未来必将创造更多辉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他用科技之光,执着照亮煤海深处,也照亮了中国煤炭工业智能、安全、高效、绿色的未来之路。他是当之无愧的“煤海追光者”!
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